从主导产业优化提升、支撑带动来看:煤电铝产业实现了绿色循环发展。1975年,周恩来总理批示建设霍林河煤田,为煤电铝产业循环发展奠定了基础。以2002年开工建设的霍煤鸿骏电解铝项目为起点,逐步形成了用劣质褐煤发电、区域微电网供电、低成本电炼铝,长链条、集群化发展的独具特色和极具竞争优势的“霍林河模式”。2014年,霍林河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在第二十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获得“今日变革进步奖”;2017年,霍煤鸿骏铝电公司入选国家首批绿色制造体系(绿色工厂)示范企业,是自治区唯一入选的有色金属生产企业。玉米生物技术产业实现了全产业链发展。通辽市立足玉米资源优势,以“吃干榨净”为宗旨,探索出了一条玉米籽粒、玉米芯、玉米秸秆全株全产业链发展之路。目前玉米加工转化能力505万吨,形成了13大类200多种产品,玉米生物产业链由一次延伸达到二次、甚至多次延伸,一般产品附加值在3倍以上,强力霉素、硬葡聚糖等高端产品价格近50万元/吨、附加值在10倍以上;小品种氨基酸、硬葡聚糖等产品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,梅花生物海藻多糖、植物胶囊突破日本及欧美技术垄断。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实现了集群化发展。通辽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,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是通辽市传统产业。畜产品加工形成了饲草料种植、良种繁育、肉牛肉羊规模化养殖、肉食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,通辽市被评为“中国草原肉牛之都”;农产品形成了优良品种培育、专业合作社规模化种植、终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。蒙医药、装备制造、煤化工、新材料、新能源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市工业稳增长的着力点、调结构的主战场。蒙医药产业形成15个剂型、300多种产品、1500吨的加工能力,蒙药股份是国内最大的蒙药生产企业,通辽市2016年被评为“中国蒙医药之都”;煤化工产业形成了年生产乙二醇20万吨、草酸10万吨的能力,煤制乙二醇产品透光率指标达到了90%,远远高于石油工艺生产的乙二醇产品的75%的透光率;新材料产业形成了年生产优质浮法汽车玻璃30万吨、镍铬合金20万吨、硅砂产品360万吨、蓝宝石晶体1.59万个的能力。
第四,从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、信息化保障能力提升来看:近年来,全市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,2016年通辽市被评定为“宽带中国”示范城市。电子政务建设稳步推进,行政审批系统、政府网站群、政法综合治理系统、社区管理系统已经投入运行。农牧业信息化、社区信息化工作走在全区前列,奈曼旗2009年被国信办和自治区政府设立为全国和全区农牧业信息化试点旗县,开鲁县2010年被自治区设立为农牧业信息化试点旗县,科尔沁区永清街道为全国社区信息化试点。平台支撑作用增强,编制实施了《通辽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(2018-2020年)》,智慧城市建设及政务信息共享平台、大数据平台等项目正在有序推进。